他是我国儿科泰斗之一,从医60年挽救患儿无数;他是湖南省儿童医院首任院长,一手搭建湖南2000万儿童的生命之家;他是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创始人,所编写的《儿科急诊医学》一版再版,儿科医生几乎人手一本。如今,他仍笔耕不辍,只想让后辈“少走一些弯路”。他以满腔赤诚书写了一名儿科医生的传奇。
——题记
几年前,每周四上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儿科专家门诊,人们总能见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者,精神抖擞地接待慕名前来的全国各地病人。他就是中华医学会首届儿科“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赵祥文。
我想尽自己所能来帮助他
1948年,22岁的赵祥文考入山东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河南医学院任助教,一年后调入湖南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现湘雅医院)儿科工作。他很快就被湘雅严谨治学的氛围所感染,立志要在儿科“有所作为”。一年后,他被选派到北京,参加卫生部举办、苏联专家任教的第一期“全国高级儿科教师进修班”。 班长是后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著名儿科学家胡亚美,他是副班长。
回到医院不久,赶上“知识分子下乡”的大潮,科室一半人员被抽调下乡,全科70多张病床,整个儿科重担都压到他肩上。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常和衣在办公室长凳上躺两三个小时,第二天又投入到工作中。
1967年早春,湖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大流行,周恩来总理指示卫生部从上海、天津、山东等地派医疗队协助抢救。长沙各医院床位爆满,连湖南宾馆大楼也被用作临时病房。作为救治行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赵祥文没日没夜地战斗在一线。他吃住在病房,浑然忘了自身安危。一些患严重呼吸道传染病的孩子,咽喉部的分泌物抽吸不出来,他毫不犹豫地口对口吸痰;危重患者出现呼吸骤停,他也是口对口做人工呼吸,舍命把患者抢救过来。?
20多年前,赵祥文曾与一名患儿结下了难解的祖孙缘。1988年初夏的一 个凌晨,一对夫妇焦急地抱着刚满7个月的孩子疾奔医院。孩子因高热5天抽搐昏迷,生命垂危。当时的值班医生祝益民诊断孩子为急性中枢性呼吸衰 竭、脑干脑炎、小儿肺炎。医院ICU建成不久,还没收治过病情这么重的患儿,赵祥文立即带着会诊小组赶到病房。几天后孩子病情好转,父母感念赵院长救回孩子一条命,要认他做干爷爷,赵祥文欣然答应。但不久后,孩子病情反复,连续8天昏迷不醒,再次送入ICU。这种情况,即便抢救成功,都可能留下不同程度后遗症,甚至成为植物人。赵祥文没有放弃,带领团队全力抢救,孩子 奇迹般生还,且各项指标正常。18年后,牵挂“小孙子”的赵祥文非常想知道孩子的身体状况,几经周折,打听到孩子的学校,他远远地在校门口看了一眼健康活泼的小孙子,心满意足。
撤掉儿童医院,会犯历史性错误
20世纪80年代初,担任湘雅医院副院长的赵祥文“声名显赫”。但他还有一个未了的心愿:拥有2000多万儿童的湖南,竟然没有一家儿童专科医院。
1981年酷夏的一个夜晚,电话突然响起:“我是省政府办公厅孙国治省长,有事会见你们。”赵祥文、严淑芳、梁觉如等儿科专家赶到时,会议室坐满了人,省建委、财委、卫生厅的负责人都在。时任湖南省省长孙国治宣布:“省政府经过反复论证,决定筹建湖南省儿童医院。要求3年建成。”几位专家高兴得几乎跳起来。
省卫生厅请当年59岁的赵祥文延迟退休,出任首任院长。从此,赵祥文身穿工装,脚蹬套靴,每天十几个小时在基建工地上。每到中午,他和党委书记张家俊捡来树枝烧起篝火,院长烤馒头,书记烤烧饼,悠然自得地吃着独特的午餐。其他职工见了,再苦再累也不吱声了。
1986年6月1日,医院试运行,次年7月1日正式开院。继北京、上海之后,医院又建立了湖南省第一个现代化规范ICU。赵祥文将儿科急救作为新医院的发展方向,此外,他还将新生儿科列为重点发展学科。
时值经济转型期,设施跟不上,病人少,人才严重流失,医院发展困难。有人提出将儿童医院改建成综合医院。已从院长位置退下来的赵祥文非常焦急,奔走呼吁:“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撤掉儿童医院会犯历史性错误。”最终舆论渐渐平息。
最难的还是引进人才。ICU第一任主任朱之尧就是他“四顾茅庐”请来的。当时,就职于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朱之尧被赵祥文慧眼识中,但常德的医院说什么也不肯放人,赵祥文急了,报告打到省委组织部,终于在他第四次常德之行后,“挖人”成功。
赵老师,我是奔着您来的赵祥文常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朝”,这是当时建急救的理念。还在批判白专道路的1975年,赵祥文在湖南举办了首个“小儿感染性休克学习班”。那是学术界的“饥荒年”,听到消息的儿科医生一下来了100 多人。省卫生厅也非常支持,这让赵祥文发展小儿危重病急救医学的信心倍增。接着,他又发起成立了湖南小儿感染性休克科研协作组,他担任组长,先后到省内各 地办班,使得基层医院诊疗水平显著提高,全省小儿感染性休克死亡率大幅下降。1976 年,他出版《小儿感染性休克》一书畅销国内,连港澳和国外同行 也纷纷来函索书,在儿科界引起强烈反响。他又与同道制订出全国小儿感染性休克诊疗常规,为儿科急救医学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为了发展急诊医学,他先后参加发起成立了“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全 国儿科急救学组”“湖南急诊医学会”等十多个学术团体,在湖南率先创建湖 南省儿童医院急救中心,如今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儿童急救中心之一。 赵祥文在儿科专业学术界享有越来越高的声誉。1992年,从太平洋彼岸传来喜讯,赵祥文被美国危重病急救医学会吸收为国际会员。赵祥文主编的众多专著中,《儿科急诊医学》格外引人注目,这本书1992 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被称为“种子书”,影响了全国的儿科医生。目前,这本书改版到第三版,反复印刷上十次。2015年秋天,88岁的赵祥文接到编写第四版的任务,老人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赵祥文经常在病房遇到全国各地的进修医生:“赵老师, 我就是看了您的书,奔着您来的!”赵祥文却谦虚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 力量,这本书集中了全国急救专家和临床专家的经验和智慧。”
他永远是后辈们的榜样
1989年9月,北去的列车上,一位老人和一位年轻人聊得忘记了吃饭。这位年轻人就是刚工作几年的祝益民,与他畅谈的则是赵祥文。“那是我第一次与赵院长近距离接触。当时,我们去辽宁丹东参加首届全国儿科急救年会,他是组长,我是因论文被选中在大会发言。”祝益民说,坐29个小时火车到北京,再坐十几个小时到沈阳,一路上两人有谈不完的话。正是这种默契的交谈,让赵祥文对这个年轻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那次祝益民写的是对62例小儿心跳骤停的研究分析。急救医学“最要命” 的就是心跳骤停,得到“偶像”认可,祝益民大受鼓舞。在之后的3年他发表 了12篇有关“小儿心跳骤停和心肺复苏”的文章,这些都离不开赵祥文的指导和鼓励。再后来,祝益民获得了第一个科技进步奖,同样得益于赵祥文的精心指导。
“他永远是后辈们的榜样。”如今已是国内著名儿科专家的祝益民说:“他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他的严谨、品德。” 赵祥文至今坚持每周一次的教学查房,查房前一天,他都要到病房看患儿,查病历,回家后记录好笔记。厚厚的笔记本,他已记不清写过多少本了。“赵老师生病了也坚持来查房。”呼吸二科副主任医师黄建宝记得最清楚,去年5月,赵祥文因冠心病住院,针都没打完就执意回医院查看病人。“我曾经骗过赵院长。”ICU护士长刘美华说,有年下大雪到处冰冻,她知道老人腿脚不便,打电话谎称“今天没有疑难的病人,您就别来了。”可不一会儿,满头白发的身影就出现在病房。
“每次查房,身边都是学生,我要对他们负责。”赵祥文说。对医院的年轻人,赵祥文同样很上心。“如果没有赵老的督促,我不可能拿到博士文凭。”现在已是医院副院长的肖政辉刚工作时是本科,赵祥文天天跟她“念叨”:“不要满足于现在的文凭和知识。”
肾内科主任李志辉是2004年引进的博士后,“刚来医院,想创建新科室,阻力很大,都想打退堂鼓了”。赵祥文特意找她谈心:“不要着急,凡事都有一个过程,只要努力去做,就一定能做起来。”此后,赵祥文手把手指导,李志辉最终闯出来了。“科室刚建时只有两三个病人,现在有一百名病人,是医院最有潜力的专科。这其中包含了赵老师的心血。”
无论谁找赵祥文请教,他都“有求必应”。把论文交给赵祥文,他会连夜批改好送过来。有问题请教,他会给出简明扼要的意见。“赵老师无形中影响了我们,因而时常能事半功倍。”祝益民说。
是严师,也是慈父
说起赵祥文的严格,很多人都深有感触。院前急救转运中心刘瑞冰提到早些年开办学习班的经历:“编讲义的讲稿他都是第一个送来,厚厚的信纸写得工工整整,从不会用省略号代替内容。”那时,赵祥文不会做PPT,干脆用纸一张张画好框框,和电脑做得一模一样。课前十分钟,他肯定会在教室等候,并坚持站着讲课,他说“这是对学员的尊重”。
还在湘雅当儿科主任时,有病人送鸡来感谢,赵祥文知道后会批评当事医生:“病人是来看病的,不能拿人家的东西。”后来只要是病人送特产或礼物,实在推不掉的大家就一定给钱。
这样一位以严谨、严厉著称的老师,却有着一颗慈父的心。春节是急救中心最忙碌的时候,他总是会出现在病房:“今年我在长沙过年,没事来看看你们。” 平平淡淡几句话让大家泪湿眼眶。
原离退休办主任秦红文说起了一个让她铭记一生的事情。1986 年她刚从卫校毕业,有一天值夜班的时候,一个8个月大的患儿不小心摔到地上,额头一片瘀青,她吓得直哭。第二天一早,赵祥文来查房,秦红文含着泪结结巴巴反映情况,没想到赵祥文安慰她:“你也是不小心才会这样,下次注意点。”他亲自出面和家长沟通,秦红文感觉到一阵温暖。
赵祥文总是替人着想,生怕给别人添麻烦。有次,他在来医院的路上摔伤了腿,大家要去接他上班,他竟孩子气地说:“你们要来接,我就不来了。”不 一会儿,他拄着拐杖出现在病房。前不久,急救中心副主任医师杨龙贵听说老人住院了,去看望他,发现他竟在病床上改稿。“作者写篇论文不容易,杂志社也有安排,再说住院也没事做。”赵祥文说。生活中的赵祥文有时还挺会逗趣。有年圣诞节,新生儿科走进来戴着小红帽的“圣诞爷爷”派礼物,原来是赵祥文扮演的,这让大家格外开心。
让人称道的还有他的淡泊。两年前,88岁高龄的他仍风雨无阻坚持看门诊,根本不为钱。寒冷的天气,他总有一个习惯,洗净手后抱着听诊器不停地搓,为了不让冰冷的听诊器和手冻到孩子。过去上急诊、抢救病人,没有休息,也没有加班费,他没有半点怨言。退休后有人劝他“在家看病收挂号费”,他把头摇成“拨浪鼓”。在医院看专家门诊,50元挂号费按规定税后可得18元, 他把钱分为三份:陪诊助手、护士各一份,自己只得三分之一。
他最开心的时候,就是看到孩子们的病好了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