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儿科医联体3515建设行动计划
助力构建湖南优质高效的儿科服务体系
为推进儿科分级诊疗体系建设,以医疗联合体为载体整合区域医疗资源,促进优质儿童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基层儿科医疗服务能力,减少患者跨区域就医,湖南省儿童医院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湖南儿科医疗联合体3515建设行动计划,实现“病人不动,医生移动”的医疗服务体制新模式,为打造省内优质高效的儿科医疗服务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主要做法
一是构建“1+N”湖南儿科医联体服务模式。
2016月5月,湖南省儿童医院牵头成立湖南儿科医疗联合体。迄今为止,辐射区域由最初的3省16市州扩展至9省(湖南、湖北、江西、广西、广东、云南、宁夏、新疆、辽宁)27市州的174家医疗单位,建成由省级医院牵头、市州中心医院为枢纽、县级医院为网底的省-市-县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同时,依托湖南儿科医联体建立新生儿重症救治、儿童肝病、儿童康复、儿童保健、儿童影像、儿童体外生命支持、儿童血液肿瘤等专科联盟,构成“1+N”的湖南儿科医联体的专科联盟模式。
二是打造 “互联网+医联体”服务平台。
湖南儿科医联体成立以后,随着医联体成员单位不断增加,按传统的方式派专家下基层现场帮扶指导,不仅专家不够,而且难以成为常态。为此,我们投入专项资金,依托互联网技术,开发了包含展示平台、远程会诊、线上转诊、远程教学、数据共享、互动交流6大功能于一体的互联网线上平台,并与医联体成员医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构建了一个平台运行、多家医院共享、覆盖各级医疗机构的儿科远程医疗协作网,将传统的专家下沉,升级为全新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医联体”服务新模式。同时,通过医联体平台的改造升级, 2021上线医联体平台手机APP,实现与医院互联网医院、微信公众号的无缝对接,实现了与医联体成员单位的培训、病例讨论、转诊等互联互通。
三是推行 “3515”共享发展行动计划。
2019年推出“三大目标、五个共享、十五项举措”的“3515”儿科医联体共享发展新模式,即联动省、市、县三级172家儿科医联体成员单位,围绕构建优质高效的湖南儿科医疗服务体系、18岁以下儿童在省内享受全方位多层次医疗保健服务、不断提升儿童就医安全感获得感“三大目标”,推出管理品牌、临床技术、科研平台、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五个共享”,科科结对帮扶、定期指导帮扶、技术托管帮扶等“十五项举措”,践行“共享、共建、共赢”的湖南儿科医联体发展新理念。
四是强化医联体成员单位绩效考核机制。
及时制定《湖南省儿科医联体成员单位考评办法》,考核内容分为组织建设、人才培养、远程医疗、分级诊疗、专科建设5部分10大项。考核评价结果在医联体管理会议上通报,评选优秀医联体成员单位及优秀个人,排名靠后的单位给予黄牌警告,督促其半年内整改到位。通过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评估考核和激励机制,引导医联体内不同类别成员单位及时定位履责、填空补位、完善服务。
二、主要工作成效
一是五个共享成效显著。
在管理品牌共享方面,成立了儿科医联体管理学校,2021年每月开展2次线上讲课,涵盖医院管理、专科建设、院感防控等内容,迄今已开展管理课堂20场,累计观看人数399446人次。在医联体成员单位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绩效运营管理、10S精益管理和品牌传播管理试点单位35家;举办全省优秀儿科医疗质量改进项目比赛,56家成员单位参与,评选十佳医疗质量改进项目。组织院感专家赴医联体单位指导疫情防控、院感管理27人次。通过管理品牌共享,56家参与医疗质量改进项目单位医院不良时间上报率平均升高了56.7%,质量管理与改进意识大大增强;13家医联体单位院感发生率下降了23.3%。医联体单位管理水平、品牌建设整体明显提升。
在临床技术共享方面,“3515”推出以后,先后下沉8个专科的儿科适宜技术培训,培训5200人次,基层医院对常见病多发病的同质化处置水平明显提升。同时依托专科联盟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和实践,新生儿重症联盟完成两期全省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培训和考核全省新生儿窒息复苏市级师资近200人,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由95%提升到99.5%,为降低我省新生儿死亡率发挥了积极作用;依托儿童先心病防治联盟,在全省32个试点县市区推广双指标法,规范开展新生儿先心病免费筛查25750人次,救治46人;依托儿童安全输液联盟开展MDT知识抢答赛,36家联盟单位的医疗、药学、护理团队合作参赛,提升了成员单位儿童安全输液治疗整体水平;通过科科结对8家,推动医联体成员单位创建省级重点儿科专科3个,市级重点儿科专科3个,市级重点新生儿专科4个。“3515”推出以后,每年常态化开展线上教学疑难病例讨论和远程会诊200余次。开设医联体单位转诊专线,组建多个专业转诊团队开展疑难重症患儿上门转诊救治服务,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进一步通畅,2021年上转疑难危重患儿327例,其中ECMO转诊团队出诊7次,均成功完成ECMO转机后患儿转运,7例患儿均预后良好,下转康复期病人164例,提供“三优先”服务患儿1800余人次。
在人才培养共享方面,建立长期的儿科人才立体培养机制,对青年骨干分批提供免费订单式进修培训,对学科带头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儿科主任能力提升培训班。“3515”推出以后每年免费接收医联体单位进修培训医务、管理人员300余名;开展“基层医院管理培训班”培养学科带头人200余人;培养医联体成员单位住培人员260余人次。
在科研平台共享方面,全面开放医院实验室共享平台,免费指导实验技术;开设医联体专项科研课题申报,68家医联体成员单位个人申报专项科研课题75项,确定立项20项,支持科研经费30余万元,指导成员单位申报省市级科研课题20项,发表论文50余篇。
二是儿科医疗服务体系日趋成熟。
医联体平台使用效率显著提高。医联体各单位对平台的使用率逐年提升,2021年较之2020的62%提升至76.5%,平台使用满意率从81%提升至92%。2021年组织开展线上教学和疑难病例讨论44次,医联体单位参与听课次数1382次,参与人数达9726人次;远程疑难病历讨论171次,较之2020提高了19.5%。双向转诊病人数进一步提升,尤其是下转病人较2020年上升18.9%。
医联体单位儿科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医联体单位内医护人员基本技能,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能力、疑难杂症的初步判断、危重患者的初步处置和转运能力以及小儿外科手术水平都得到了整体提升。2019年、2020年我院出院新生儿分别是5175、3662人次,90%的新生儿患者均留在当地治疗。通过我院的线上线下指导,硬件支持、软件配套、实地坐诊、免费培训等方式,提高了基层的首诊能力,加强了基层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建设。如娄星区妇幼保健院2019年、2020年儿科门急诊分别为107809、87234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2.3%、10.3 %(已除去疫情影响因素),学科由最初一个儿内科发展了儿童保健所、儿童康复、新生儿、小儿外科4个科室;长沙县妇幼保健院2019年、2020年儿科门急诊达到269616、180668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0.8%、7.7%(已除去疫情影响因素)。统计14个地州市近50家医联体单位,2021年通过我院专家远程会诊指导,以及高频率的线上教学培训,疑难重症病人外传率平均下降了28.8%。
长期制约儿科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些瓶颈得到突破。我省儿科医疗水平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平衡,儿科医疗资源稀缺且分布不均匀的特点,建设优质高效的儿科服务体系迫切需要打破一些瓶颈和限制。比如分级诊疗支持政策有待强化落实;药品、耗材零加成后,体现儿科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亟待提升;疫情影响下儿科业务量萎缩明显,医院运行支出压力大。面对种种现况和困难,作为湖南儿科医联体牵头单位,我院积极向有关部门汇报争取政策支持,有效沟通医保政策推动服务价格调整。连续2年,有效推动儿科服务价格调整(诊查费在相应价格基础上加收50%、临床各系统诊疗费,经血管介入诊疗费等在相应价格基础上加收30%),通过对全省儿科服务价格的提升,大大促进了儿科医疗服务机构的发展,提高了儿科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获得感。同时我院以湖南省卫生健康委转岗医生培训为抓手,充分利用南华大学儿科学院、国家儿科住培基地平台作用为医联体单位培养、培训人才,解决全省儿科体系建设的人才瓶颈。
三是湖南儿科医联体“家”文化深入人心。
打造“儿科医生俱乐部”关爱医联体成员单位同仁。组织拍摄的《你好,儿科医生》开播上线50天,正片累计播放量4000w+,衍生视频播放量1000w+,全网曝光量达8亿,相关话题在抖音播放量突破5.7亿,收割24个热搜热榜,获得国家卫健委点赞。拍摄了“我在儿科当医生”叙事影像展,展现了儿科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开展了首届全省优秀儿科主任、第二届优秀新生儿护士等评选活动,让儿科医务工作者提升职业成就感。开通儿科医生热线、网上互动圈、员工心灵驿站,缓解工作压力和维护阳光心态。制定“三室一餐一休”实施方案,做到办公室现代化,值班室舒适化,休息室温馨化,工作餐多样化,带薪休假常态化,大大提升医务人员的归属感,目前“三室一餐一休”已在23家医联体单位推广。一年一度的医联体运动会、“祥文杯”书画大赛等活动,倍受儿科同仁的欢迎,参与热情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