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手术科 童易如
来到儿童医院已经12个年头,我见证了医院从一个咿呀学语的幼儿茁壮成长到现在风华正茂的青少年的过程,感慨颇多。不是感慨那时间如流水,我们把自己的青春奉献在了这里;不是感慨那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我们的经济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增长;不是感慨那年复一年的磨练,我们的医学技术向世界一流水准迈进;而是感慨儿童医院的精神。
确实,当我们作为一个满怀梦想的大学毕业生踏入儿童医院这片土地时,我们面对了未曾预料的现实:医疗设备少,床位少,病人少,收入少。很多毕业生不愿来这里,或者有些来了,不久又找门路走了,我也差点在亲戚的安排下去了广东。当时流行着一句话:儿童医院是为别人培养人才的地方,是人才的都走了。这句话说得对,儿童医院当时就已具备较高的医疗水平,虽然病人少,多半是乡下穷苦人民的孩子,但是病种多,治愈率高。跟我实习的情况来比,我当时就觉得水平不比湖南医科大学的附属医院差。因为我一分配来就先在ICU轮科,祝益民院长那时是ICU的主任,我感觉他查房就跟附属医院的教授一样,思维缜密,一个个疑难病例在他的分析下,很快就云开雾散,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救治。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被下面医院误诊为中毒的病例,患儿已经失去神志,奄奄一息,从毒物接触等病史来看均指向某种中毒,而祝院长硬是诊断为严重感染性休克,采用大剂量青霉素治疗,第二天患儿病情就好转,并很快痊愈。而当时任何一个其他的诊断都将耽误治疗,而患儿第二天面对的就不是好转而是死亡。还记得不久后,祝院长出了一本书,还送了一本给我。这种不顾低收入,仍兢兢业业工作,探索医学高峰的精神就是我要说的儿童医院的第一种精神。正是这种两袖清风探索医学高峰的精神感染了我,我因此而没有去广东的某家医院。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留在儿童医院的人没有挪但依然活得精彩,他们扎根于儿童医院,扎扎实实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他们成了儿童医院今天的中坚力量,他们创造了儿童医院的诸多奇迹。在领导层,是杨寿松院长带领大家实现了经济改革的奇迹,医生们的日子开始好过了,积极性也空前提高,发展更是一日千里。在专家层,数普外科的周小渔主任最幽默风趣了,经常有风传的小道消息是他“造谣”,还有人说他不正经,但是一面对医学,我觉得他是最实事求是的,他不但在小儿腹腔镜领域取得了瞩目成就,而且他总是身先士卒地战斗在一线,每天晚上的急诊手术总能见到他的身影,多少危重的新生儿、小儿被成功救治,甚至我们觉得“必死无疑”的病例经他的救治也起死回生。当然,这些小儿外科领域奇迹般的病例毫无疑问有我们麻醉科的一份功劳,老一辈的周淑文主任工作从不计得失,张溪英主任工作更是勤勤恳恳。在她们的带领下,我们在小儿麻醉领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就是我要说的儿童医院的第二种精神,一种能在普通工作岗位上创造奇迹的乐观的老黄牛精神。
还记得,有人提出科技兴院时,我们医院还没有胸外科。心脏手术与麻醉、体外循环技术可以说属于高科技领域的医学技术了,而且要求有医院整体科技实力作保证。这时儿童医院积极引进心胸外科人才,高纪平主任就是被引进的人才之一。以前有几个专家因种种原因未能开展心脏手术,当大家还在投以怀疑目光的时候,高纪平主任已牵头组织了心胸外科筹建小组,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负责体外循环工作的筹备。不到半年的功夫,各方面工作就全准备到位。两例心脏手术的成功开展,更是将儿童医院医疗技术与实力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而高纪平主任并没以此为傲,也没抱怨儿童医院的收入低,院方给科室启动的条件那么寥寥可数,他还经常出去义诊,为提高一个新兴科室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出谋划策,扎实工作,在短短两三年内将我院心血管外科打造为省内排名第三的专科。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种精神,一种吸收杰出人才,团结一心,不畏艰难险阻的军团式作战的精神。
现在的儿童医院已经不同往昔了,继杨寿松、汪大绩院长以来,在以方亦兵、祝益民院长为首的这一批年轻有为,高知识学历,高智慧型领导层的管理下,儿童医院学术气氛浓厚,科技创新层出不穷,禽流感的成功救治将医院推向世界一流水平的行列。那么,现在出现的是儿童医院一种新的精神,那就是以坚实的科技实力向世界顶级水平拼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