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冰
时间好象过得越来越快了。转眼,我离开ICU就快一年了。静静回想,18年岁月弹指过,流逝的岁月洗去了人间的浮华。但曾经发生的那一幅幅感人画面,一张张纯真笑脸,一声声道谢,依然记忆犹新。昨天的一切似乎都那样刻骨铭心,总也忘不了……
1988年1月5日是ICU病房开科的日子。我诚惶诚恐地跨进那扇紧闭的大门,刚出校门不久的我内心里对“监护”、“急救”一类的词还感到十分恐惧,我能胜任这里的工作吗?我不断地问自己。进到病房一看,先别说病房布局,光是那些仪器设备就足以让我心惊胆颤,顷刻间我自信全无。
还记得第一次抢救心跳骤停病人的场景,紧张的场面令人窒息,颤抖的双手怎么也不听使唤,患儿心脏停止了跳动,我却心动过速,“利多卡因9mg!”9mg是多少ml?脑袋一片空白,竟不知如何计算。病人抢救过来了,我却没有成功的喜悦。
第一次值晚班时,我早早地来到了病房。刚接完班,就来了一对有机磷农药中毒的姐弟俩。护士长带领着大家抢救病人,由于刚开科不久,这是第一次实战抢救中毒病人,大家都很兴奋,也不免慌乱,一个多小时后,姐弟俩病情稳定了,可我的“霉运”开始了。护士长发现另一个睡在辐射台上的病人发烧了。原来是辐射台的感应探头被搁在了一边,灯管在不停加热,而我接班时却未发现!事后自然挨了护士长一顿批,心里好一阵愧疚,怨自己不细心,怨自己对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未重视。从此以后,年轻而好强的心不再浮躁,一步一个脚印在ICU走过了整整18年。
18年来,我感触太多。晓晓,一个8岁的患“急性肾衰”的小女孩,其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心跳呼吸骤停,高血压脑病,肺出血等并发症让人瞠目结舌,几天无尿后出来的第一滴尿竟是鲜红的血水,见到她的人都认为她难逃厄运。但就是这样一个病儿,我们硬是把她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5天的机械通气,29天的腹膜透析,还有数不清的监测血压、预防压疮护理、导尿护理……我们给了她精心的治疗和护理。终于,晓晓康复出院了!
一个4岁的小男孩——专生,来自零陵农村,胸腔积液已有一段时间,家境贫寒,父亲回家借钱去了,母亲是个文盲,为了节省钱给儿子治病不肯住招待所,倦曲着在病房外大厅一角熬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每天吃着儿子吃剩下的饭菜。又一天,我端起晚餐准备给小专生喂饭,可他不吃,“是菜不好吃?”他沉默。旁边一知情人说“他要分一半给他妈妈吃。”我不由一阵心痛,“是吗?那你先吃饱,阿姨再把剩下的给妈妈送去好吗?”他还是不吃。“阿姨去拿个碗来分一半给妈妈好吗?”他频频点头,之后才大口大口吃了起来。“吃饱了吗?”他点头,我的眼泪都快出来了,多懂事的儿子啊,才四岁就懂得妈妈的艰难,知道体贴母亲,牵挂母亲!我破例把他抱到母亲身边,还没吃饭的母亲端起那碗饭又给儿子喂:“专生吃,妈妈吃过了,妈妈不饿。”小专生又大口吃了起来,他其实并没有吃饱啊!
2004年初,新的住院大楼投入使用。2月3日,正月十三,是ICU搬迁的日子,正在休假的提前回来了,准备休假的主动推迟了行程,因为大家说搬家时主人都应该在家;虽然是在医院,但鞭炮声还是响了起来,因为我们相信,既然噼里啪啦的响声能驱赶“年”,定也能将病魔驱走;第一个被推进新病房的是个即将痊愈出院的小宝宝,因为我们希望以后的患儿都能象他一样顺利地康复出院……
那以后,电动吸引器的马达轰鸣声成为了记忆,滚氧气筒已成为历史,置身于宽敞、明亮、舒适、温馨的新病房,感受着医院的飞速发展,儿医人的自豪便油然而生。